近日,2017中国江苏智能工厂规划建设报告会、江苏省工程师学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南京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信软司两化融合处处长王建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首席顾问宁振波、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总工程师谢兵兵等专家学者对我国的智能制造提出了全新解读和看法。
王建伟认为,在网络化和信息化浪潮下,目前的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两化融合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王建伟说:“互联网从下游应用逐渐向上游行业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已经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制造业和互联网已经迈入融合发展的新进程。在这一转变中,工业生产模式从自动化、数字化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表现在工业使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ICT技术,转向使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ICT技术。”
“我们的工业生产、制造正在向智能制造迈进,而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是中国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
从2015年开始,国家相继发布《中国制造2025》《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由此构建了制造强国战略政策体系。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还出台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等多项政策。未来除了在有色、稀土、纺织、家电等传统行业进行试点示范和推广外,还将加快在5G、物联网、车联网、智能交通等新型领域布局。
智能制造首先夯实传感器、数字化、网络化基础
宁振波认为,智能制造首先是从状态感知开始的,要做到真正的智能制造,必须要先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便宜的传感器,二是数字化一切可数字化之物,三是网络化一切可连接之物。
宁振波驳斥了业内盛行的“做智能制造就是多用机器人”的观点。他说:“如果智能制造就是机器换人,富士康留下的教训已经足够深刻。”
“富士康当初夸口要5年内造出150万台机器人,代替150万产业工人。可现在呢,它造了多少?仅仅4万台而已,就坚持不下去了,自己停止了。亏大了,也没代替几个人!这是明显听信和轻信了假专家的话,自食其果。”
2011年年底,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公开表示,富士康要在2014年装配100万台机械臂,并计划在5到10年内完成首批自动化的工厂,这也就是所谓的“百万机器人计划”。而截至5年后的2016年年底,仅仅只装配了40000台左右。专家分析,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机器人精度不够、不能胜任全流水线工作、升级和维护升本过高等等。
机器人远远不是智能制造的全部,是与会专家的共识。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谭建荣进一步认为,对眼下的中国制造业来说,自动化程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根据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初步统计数据,仅去年一年,中国国内就购买了9万台(套)工业机器人,占全球工业机器人订单总量的三分之一。预测到2019年时,中国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年度订单将增加到16万台(套)。
谭建荣说:“对一家生产制造型的企业来说,必须实现人、机器、机器人的合理分工和协同作业,才能最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而并不是只盯着自动化程度的高低。”
工业门类复杂决定我国智能制造要走自主之路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具有联合国全部大中小分类的工业国,是唯一的一个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
宁振波认为,正是因为中国工业门类太多太全,所以在我国实施“智能制造”过程中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纯粹的模仿和全盘抄袭都是无益的。
宁振波说:“把德国的‘工业4.0’拿来,解决不了我们的一半问题,因为他们的工业门类不齐全、太少;把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拿过来也不行,他们的门类也不全,也有很多没有的,给不了我们太多借鉴之处。”
谭建荣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工厂的车间里,哪些是需要人做的,就让人做;哪些是需要机器做的,就让机器做;哪些是需要机器人做的,就让机器人做。人的作用还是不可替代的。”
综合专家的观点看,AI对制造业的推力远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巨大和神奇,真正的“智能制造”场景必然是要放眼长远未来的。现阶段,智能制造还应该秉承“人机协作,以人为主”的原则。
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