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亟待转型升级的广大国内制造业企业们才应该是这个大舞台上真正的主角。可当下的局面恰恰是,这些真正的主角们并没有积极地、自发地投身到这场盛大的表演中来。”
近几年的中国,工业4.0、工业互联网、CPS、智能制造、两化融合、机器换人、大数据、工业云、人工智能等等概念铺天盖地、层出不穷,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场面可谓热闹非凡。中央政府密集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政策文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也紧锣密鼓地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各种专项行动、大会、论坛、试点、示范活动也是此起彼伏、热火朝天。各类大小媒体也是连篇累牍地报道、宣传、配合造势。而国内外信息化和自动化方面的设备商、解决方案和集成服务商们,更是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兴奋不已。套用电影《大腕》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这年头跟圈里人聊天不提点这些新名词都不好意思开口。
笔者作为与制造业、两化融合及ICT行业都沾一点边的从业人员,这几年来也出多少参与了一些相关的工作。但各种活动穿梭多了以后反而越发困惑了——究竟谁才是“中国制造2025”大舞台上真正的主角呢?
如果说是各级政府,似乎又不太准确。作为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应该说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了建设“两个强国”的科学决策,而各级政府部门也积极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产业引导政策,同时还直接或间接组织了大量的宣贯、交流、研讨等活动,为广大的制造业企业和相关的产、学、研等业界机构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大舞台。因此各级政府应该是这个大舞台的搭建者和整台演出的总导演,而不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
那会是西门子、GE等这些工业4.0、工业互联网的积极倡导者吗?现在各种大小活动中时常能看到他们穿梭往来的身影,而西门子的安贝格工厂、博世的洪堡工厂等,更是成了国内制造企业心目中顶礼膜拜的圣地,以至于“言必称希腊”。姑且不论这些是否属于技术/产能输出和国家营销,也不论这些国际巨头们的解决方案在其本国企业中推广应用的普及程度,单从他们对于“中国制造2025”的作用来说,应该还只是属于这个大舞台上的配角。而这些巨头的国内同行们自然也同样不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那么是各种联盟、行业协会、科研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吗?他们作为各级政府的技术支撑者和决策智囊团,在当下的各类活动中往往充当了策划者和承办人的角色。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机构为“中国制造2025”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产学研对接、宣传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很明显这类机构同样不是这个大舞台上真正的主角。
而作为当前国内智能制造标杆的一些制造业企业,也频频现身于各种交流活动中。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这种场合下,他们往往转换了一种身份,由制造企业的代表变成了基于复制推广自身模式的服务提供商。
总体说来,当前在政、产、学、研各方的积极努力下和媒体的大力宣传下,“中国制造2025”大舞台上缤纷异彩、热闹非凡。虽然以上种种角色都是这个大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但亟待转型升级的广大国内制造业企业们才应该是这个大舞台上真正的主角。可当下的局面恰恰是,这些真正的主角们并没有积极地、自发地投身到这场盛大的表演中来。
笔者曾经接触过很多制造企业的高管,感觉他们普遍不太理解《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疑问就是到底什么是智能制造、什么是两化融合?从现在宣传的案例看,似乎都是投资进行设备、网络和系统的升级改造,实施“机器换人”等等。但是这样做了企业就一定能盈利吗?如果投资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是否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资金链和现金流?特别是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还将持续运行在“L”型曲线的底部,而金融去杠杆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制造企业的老板们更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年来归属制造业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快速下降,虽然2017年开始出现了企稳回升的势头,但增速仍在低位徘徊。
而当下舞台上各方配角们关注的,往往是广大制造企业们用来投资的钱袋子,所推销的东西无一例外的是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所看到的美妙前景。同时对于制造企业们的疑虑往往不能给出明确而肯定的答复。所以每每这类大小活动中,往往只能看到配角企业们高管的身影,而鲜见主角企业们的高管。
那为什么各级政府出台了这么多鼓励政策,甚至直接进行资金扶持,制造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依然犹豫不决呢?对于民企老板们,关注更多的是投入产出比和对企业利润的贡献,而非单纯的投资规模或经营规模。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16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显示,民营大企业的数量和盈利能力整体高于国营企业,上榜企业中317家民企平均利润率为3.27%,而183家国企平均利润率仅为1.39%。
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都安排了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产业引导,希望看到被资助企业在政府的扶持下,按照产业政策引导的方向开展新的投资。但由于各种原因,这部分引导资金产生的实际带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虽然现在申请政府补贴的企业很多,但有部分企业是抱着“政府的钱不要白不要”的心态去的。他们往往认为是只要故事讲得好、文章写得妙,就可以拿以前的发票找政府报销补助,而不愿意进行新的投资。与此同时,政府也只是花钱买回来了一些案例材料,如果遇到涉嫌“骗补”的企业,那买回来的材料价值就更微乎其微了。
只有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试想对于采用“后补贴”方式的政府资金补贴项目,如果在项目验收时聘请专业机构严格按申报并获批的方案开展验收,并对拟申请补贴资金的投资时间、投资方向等进行严格审计,那样一来申报政府资金补贴项目的企业还会有现在这么多吗?如果届时还来申报的企业,那才是自己真正想投入、也真正需要政府补助的企业。
对于确实需要事先补助的项目,则可以由政府委托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按照产业政策要求定向选择投资对象。如果投资成功,不仅可以扩充扶持基金的规模,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后续的扶持能力、扩大扶持范围。
而对于设备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咨询及其他服务商,则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要求服务机构签订对赌协议或服务水平协议、绑定被服务企业预期拟达到的绩效目标,按协议约定的绩效目标进行验收,并支付相应的服务费用。
因此要唱好“中国制造2025”这台大戏,既需要政府搭台营造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更需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通过培育市场机制来消除制造企业的投资疑虑、坚定他们转型升级的信心,将产业政策引导由“输血”变为“造血”,让这个大舞台上的主角和配角们自己尽情发挥,从而最终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蜕变。
作者:郑永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认证研究所副总工。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