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机器人将渗透进各行各业,新闻媒体也“在劫难逃”。毋庸置疑,机器人写稿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使新闻工作者更好地集中精力撰写更具有深度的文章,但这也无法完全洗脱其“抢饭碗”的嫌疑。那写稿机器人究竟是人类的对手还是帮手呢?
“不仅仅是重复性的工作会被取代,很多白领工作也将在10年内被取代,包括记者(媒体人)这个行业。”这是李开复在《人工智能》分享会上的一段警世之言。
这并非危言耸听,从近几年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情况就不难看出其中端倪。随着人工智能的持续深入,机器人将渗透进各行各业,新闻媒体也“在劫难逃”。
近日,各家媒体争相报道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但是令人吃惊的是,最先发布相关新闻的竟是中国地震台网的写稿机器人。据了解,这篇报道包含了速报参数、震中地形、热力人口、周边村镇/县区、历史地震、震中简介、震中天气等信息,总计543个字,用时25秒。这不禁让仍在埋头敲键盘的小编自愧不如。
其实,机器人写稿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写稿机器人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一款名为StatsMonkey的人工软件完成了一篇关于美国的职业棒球大联盟季后赛的新闻稿,速度完胜人类记者。由此,写稿机器人可谓是一朝得名万家晓。
此后写稿机器人陆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包括《福布斯》、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在内的国外知名媒体都开始尝试用机器人写稿,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就在里约奥运会期间,今日头条实验室研发的AI机器人Xiaomingbo就根据数据库信息撰写过实时新闻稿件,无论从数量还是从速度来看,Xiaomingbo都可以胜任这一编辑工作。
而在国内,关于写稿机器人的研发工作是从2015年开始的,2016年投入测试,2017年开始接入各大媒体和社交平台投入使用。从实验室走入现实,写稿机器人代替部分记者编辑工作已是大势所趋,而由此引发的猜疑忧虑也愈加严重。
有人认为,写稿机器人不仅抢了人类“饭碗”,未来还可能全面取代人类,应当极力抵制;也有观点表示,写稿机器人不仅节省了时间、劳动力,更是未来智能化时代的大趋势,应推崇鼓励……前者观点较为偏激,后者则更加理性。
其实,无论机器人智能化水平达到如何高的层面,终究只是辅助人类,提升人工效率的工具。就拿这次四川九寨沟地震事件来说,尽管写稿机器人所撰写的稿件内容一应俱全,但是关于此次地震的详细原因并没有描述,原因为何?目前大部分机器人稿件主要是通过现有数据、资料,快速搜集加工编制而成,而写稿机器人本身并不具备思考分析能力,这也就是人类区别于机器人的独特之处。
正如著名思想家布莱斯·帕斯卡所言,“人只不过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我们是自然界最脆弱的生物,却因为思考变得无比强大”。如今人工智能离我们越来越近,人类更应当做的不是抵制、阻碍新兴科技的产生与发生,而是利用自身独一无二的分析与判断力,将更多技术收入囊中,去迎战更具难度的挑战。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