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是当前软件开发领域的技术热点。不过,随着云原生技术的推广以及大量微服务的落地,反微服务的声音越来越响亮。特别是今年 Istio 1.5 版本发布,其控制面由原来的多个微服务组件合并成了一个单体应用,极大地简化了架构以及部署运维的复杂性,获得了一致好评,社区中对微服务模式质疑的声音也接连不断。
那么,微服务到底能给业务带来哪些好处呢?在云原生时代又该如何更合理地落地微服务呢?
架构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但将微服务架构与单体架构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微服务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微服务独立运行,以进程方式隔离,能够有效控制故障范围,让架构更可靠。
其次,微服务架构因为故障被有效隔离,整体可用性更高,降低了单点故障对整体的影响。
再者,微服务粒度更小,架构演进的影响面也更小,不需要大规模重构,只需调整个别微服务就行。
然后,微服务架构可以实现以服务为粒度,通过接口共享重用,可重用性更高。接着,微服务架构能够根据服务对资源的要求以服务为粒度进行扩展,可扩展性更灵活。最后,服务拆分后,各个服务可以独立并行开发、测试、部署,交付效率大幅提升,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用户体验也更好。
1. 团队调整
团队需要重新组建,要以服务作为核心,按照业务领域来划分全功能团队,同时对原有的研发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改变。比如,要倡导敏捷文化、做到快速迭代,进行更多的自动化测试,并且加强代码审查(Code Review)等工作。此外,微服务框架能够对分布式场景下的一些常用能力(如负载均衡、容错、远程通信等能力)进行封装和抽象,这样开发人员就可以快速开发出高质量的服务了。所以,在采用微服务之前,应该先进行微服务架构的选型、学习和试用工作,使整个团队储备一定的微服务相关知识。
2.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即代码,它能通过编程来管理虚拟机或容器,无需手动配置和更新各个硬件,这让基础设施富有弹性,能够快速、高效且准确地进行重复性操作。开发人员利用同一套代码或配置,就能部署并管理数量众多的物理机。
此外,当服务数量增多、交付频繁时,故障次数可能大幅增加,所以需要构建全面的监控体系来发现故障并及时处理。在生产环境出现问题时,还需对故障进行分级,评估影响范围,再分配给相应负责人。
微服务架构的一大优势是快速交付,这既体现在服务粒度更小,也体现在整个流程更加快速。因此需要打造基于自动化的工具链,以流水线交付的方式将整个 DevOps 流程串联起来。这样一来,小团队就可以基于服务进行独立的开发、测试、部署和运维。这两点并非采用微服务模式的充分必要条件,但如果能够满足,微服务化的过程会更加顺利,后续的维护和迭代也会很轻松,而不是困难重重。
另外需要注意,微服务应该随着业务的发展逐步拆分。几乎所有成功的微服务架构都是从庞大的单体架构拆分而来,而几乎所有一开始就构建微服务架构的案例,后续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面对新的业务和领域,我们在开始阶段很难把业务梳理得非常清晰,往往是经过一段时间、经历一些挫折后,业务内部的架构才逐渐清晰。从已有的模块清晰的单体架构逐步划分服务,比一开始就构建微服务要简单得多。否则会有两个弊端:一是第一版的交付时间会大大延迟,因为需要构建很多公共服务;二是服务很容易拆分不合理,严重影响整个调用流程的性能,甚至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处理分布式事务,最后不得不把多个微服务重新整合成一个单体。
而且,只有当业务复杂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微服务架构消耗的成本才会体现出优势。微服务设计应该遵循垂直划分优先原则,这样可以让团队自上而下地关注业务实现,做到端到端负责,避免因跨服务多次调用而产生的性能和沟通成本。